现在已进入秋蚕结茧收获的季节,走进位于江苏南通海安市的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蚕室,这里没有传统养蚕时人工操作的忙碌身影,迎面而来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养蚕架,蚕吃着饲料长大。整个蚕室有着温湿度传感器与自动化饲喂系统精准联动,并通过机电一体化生产线,实现上蔟、采茧全流程自动化,养蚕效率提升了3倍。
海安被誉为“中国茧丝绸之乡”。“一根丝”串起的纺织产业是海安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海安积极引导纺织企业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全产业链发展水平,让纺织这个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5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名单,海安3家企业榜上有名。此外,华艺集团还获评“持续创新单位”,展现了海安纺织产业的强劲创新实力。
在江苏华艺集团的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车间,几台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在白色T恤上点染色彩。深邃的靛蓝在机械臂的精准操作下,沿着预设的轨迹悄然渗透,绽放出迷离而独特的花纹。不远处的训练室,扎染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邹莉正“手把手”教学。只要在每次生产新花型前,将设计图案分解为精准的注染操作点并输入系统,机械臂便会有序注染。检查效果符合设计要求后,再将数据传给生产车间的每台机器人,就能实现批量生产。这条国内首条AI扎染机器人生产线,于去年正式投产,开启了传统手工扎染技艺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生产的新阶段。
“通过不断改进流程,机器人生产线能够替代整个扎染流程30%的工序。”江苏华艺集团企管中心总经理葛坤锋表示,目前,企业利用AI技术,实现了传统扎染视觉纹样的再设计和再创新。
科技创新的活力也活跃在纤细的蚕丝上。作为一家茧丝绸全产业链的企业,鑫缘集团把蚕丝玩出无限可能。“我们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发团队合作,从天然蚕茧中提取丝素蛋白,制成全球首创的‘蚕丝蛋白骨钉’。”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鑫缘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储呈平介绍说,这种钉能被人体自然吸收,骨折患者用上后无需二次手术,预计近年实现产业化。
从培育蚕卵到结茧抽丝,再到提取蚕丝蛋白制成骨钉,鑫缘集团把诗歌中浪漫的春蚕吐丝,延伸拓展到生物健康领域,推动产业向“新”而行。“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际生产中,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让茧丝绸这一传统产业焕发青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储呈平表示。
消息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