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协会概况 会员中心 行业资讯 行业统计 高档丝绸标志 团体标准 党建专栏 活动专题 联系方式
行业资讯
 
 
QQ截图20180411135155.jpg   中国丝绸协会领导
唐琳.jpg   唐琳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派驻董事
QQ截图20180411135155.jpg   【以下副会长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马挺春2.jpg   马挺春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品德-19630524.jpg   马品德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董事长
王正喜.jpg   王正喜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丝绸协会会长
王春花.jpg   王春花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江苏华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晓辉.jpg   王晓辉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重庆宏美达欣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文.jpg   叶文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杭州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杭州经纬天地创意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立.png   朱立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中国中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文全.jpg   刘文全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关天计.jpg   关天计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山丝绸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安霞.jpg   安霞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莒县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欣.jpg   李欣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中国丝绸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晓莹.jpg   李晓莹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广东省茧丝绸行业协会会长
杨伟—苏州丝绸行业协会会长、江苏省丝绸行业协会副会长.jpg   杨伟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丝绸进出口公司董事长
吴金良.jpg   吴金良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朗瑞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吴金苗.jpg   吴金苗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安徽联丰制丝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安徽省茧丝绸行业协会会长
吴建 华.jpg   吴建华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克勤.jpg   张克勤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教授,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院长
张国强.jpg   张国强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金珍 (2).jpg   张金珍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陈鲁.jpg   陈鲁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邵燕芬.jpg   邵燕芬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林平.jpg   林平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宁南县南丝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金耀.jpg   金耀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文峰.jpg   周文峰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金富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嘉欣丝绸 周国建.JPG   周国建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兴海.png   赵兴海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辽宁柞蚕丝绸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辽宁省茧丝绸行业协会会长
祝正献.jpg   祝正献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浙江米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保山凯喜雅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丝绸之路凌兰芳照片(2寸).jpg   凌兰芳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屠红燕2寸照.jpg   屠红燕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程明.jpg   程明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332117366534750620 (1).jpg   储呈平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赖以军.jpg   赖以军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广西农投桂合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
QQ截图20180411135155.jpg   【中国丝绸协会新闻发言人】
钱有清.jpg   钱有清
中国丝绸协会党支部书记、监事长
 
 
 
 
所在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第三届长三角蚕业丝绸科技论坛暨安徽省蚕学会大会顺利召开
  正值2024“全国科普日”宣贯期间,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学习贯彻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商务部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引,2024年9月24日,由中国蚕学会、中国丝绸协会指导,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安徽省蚕学会、江苏省蚕丝学会、浙江省蚕桑学会、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安庆市农业农村局、安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协办的第三届长三角蚕业丝绸科技论坛暨安徽省蚕学会大会在安徽省潜山市顺利举行。今年会议的主题为“长三角蚕业丝绸新质生产力创新合作发展”。

  参观考察

中畈村全龄工厂化人工饲料养蚕工厂

  为夯实潜山市蚕桑产业基础,2023年,安徽鑫缘天柱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与潜山市槎水镇合作推动全龄工厂化人工饲料养蚕一期项目。项目依托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强大技术支撑,攻关全龄工厂化人工饲料养蚕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全年循环工厂化人工饲料养蚕。同时,得到了安徽省蚕学会等多方指导支持。
  潜山市槎水镇镇长刘璐向与会人员作了生动的介绍与讲解。
  工厂不仅突破桑蚕饲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且还摸索出工厂化饲养达到中蚕期发放到蚕农手中进行大蚕喂养和上蔟的适龄转桑技术,大大增加蚕室大棚利用率,提升劳力效率,也极大的降低了大蚕发病率,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一期项目完成后,今年4月份已在安徽省率先成功实现了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
  目前为止,已成功完成全龄人工饲料养蚕3批,第4批正在饲养中,其中1/3为全龄人工饲料饲养,2/3为四龄开口发放到农户转桑饲养。与会人员参观了工厂的小蚕到大蚕饲料饲料车间和适龄转桑饲养现场,并得到高度肯定。
  项目二期已经开始动工。这项创新养蚕技术模式符合安徽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是实现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减轻了蚕农劳动强度,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古田家庭农场

  借潜山市委、市政府与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签署潜山市丝绸一体化项目,大力支持发展蚕业家庭农场的东风,作为省级蚕桑示范园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潜山县古田家庭农场流转当地荒山和巴茅田数百亩,发展桑苗、养蚕、桑叶茶、桑芽菜等多种生产经营。农场成立伊始,就与安徽鑫缘天柱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潜山市优势的蚕桑综合经营主体,切实带动了山区群众的就业和增收。现场蚕业专家们高度赞扬农场的示范作用。
  在全国传统优势蚕桑产业的很多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正在回答“谁来养蚕、怎么养蚕、如何养好蚕”这一课题。以蚕桑为主题的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其规模适度、集约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特点,通过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正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开幕式

全场照片

 
 
会议现场

  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有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蚕丝学会理事长周谦;安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洪爱敏;潜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戴海兵;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蚕桑学会名誉理事长、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吴海平;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所长、生物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谭安江;浙江省蚕桑学会理事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永强;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吕钢;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原党委书记、杭州海关技术中心二级研究员董锁拽;中国蚕学会理事、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特色农业管理站副站长吴子健;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研究员刘挺;安徽省安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汪方送;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安徽省茧丝绸行业协会会长、安徽联丰制丝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金苗;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蚕学会理事长/研究员范涛。
  各学会负责同志以及来自江浙沪皖豫鄂渝等七省市的蚕业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的茧丝绸企业的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会议。

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蚕学会理事长/研究员范涛主持开幕式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戴海兵致辞

  他代表潜山市政府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大会介绍了潜山市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蚕桑产业发展之路。他真诚欢迎各位专家在本次会议期间深度开展交流,积极为潜山市蚕桑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持续增强天柱山蚕桑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潜山位于安徽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皖源潜山,历史悠久。红源潜山,革命老区。2018年撤县设市,是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旅游特色经济获批的县级市。

安徽省安庆市科学技术学会主席洪爱敏致辞

  洪主席代表安庆市科协和安庆市农业农村局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围绕安庆市的区位优势、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科技进步、平台搭建等多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蚕学会理事、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特色农业管理站副站长吴子健致辞

  吴站长代表安徽省特色农业管理站,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蚕业丝绸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吴站长表示,安徽省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资源丰富,是我国蚕茧主产区之一、重要的商品茧生产基地,也是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重要承接地。近年来,安徽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各部委关于推动茧丝绸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丝绸消费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稳面积、稳发种、稳产量,提质量、提效益、提竞争力,克服产业全球性萎缩、土地非粮化限制等不利因素影响,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强化科技创新和支持全链发展,大力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同样,作为长三角蚕桑重要产区的安庆市潜山市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了产业提质增效。
  对于下一步发展,吴站长表示,坚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强化科技创新发展,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协作发展。

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蚕桑学会名誉理事长、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吴海平致辞

  吴理事长代表中国蚕学会和浙江省蚕桑学会对大会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对安徽省蚕业学会给同行创造这么美好的相聚机会表示感谢。他表示,长三角是我们国家蚕桑丝绸产业的重要发源地,能够代表我们中国丝绸形象,长三角蚕桑丝绸产业基础好,历史底蕴深厚,产业人才荟萃,是国家蚕桑丝产业的的一个高地。
  面对蚕桑丝绸新的高质量发展期,他提出,长三角蚕业丝绸业需要通过全面深化合作,通过科技驱动、文化赋能、多元发展来打造新的高点,来重塑长三角蚕桑产业的未来,并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长三角蚕桑丝绸业的视野推向新的高度,实现长三角蚕桑丝绸产业的再一次辉煌。

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蚕丝学会理事长周谦致辞

  他代表江苏省蚕丝学会向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也向牵头筹备这次盛会的安徽省蚕学会和安庆潜山市的各部门的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
  他表示,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直以来在产业丝绸领域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产业基础,长三角地区的蚕桑丝绸产业在中华历史文明发挥出巨大的贡献,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及技术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长三角蚕桑丝绸业的高质量发展。
  他希望,通过这次论坛,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指示精神,推动长三角蚕桑丝绸产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化区域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更加创新的思维,共同开创长三角蚕桑丝绸业的美好未来。

  主旨报告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永强主持

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所长、生物技术学院院长谭安江研究员作题为《家蚕生物反应器和绿色生物制造》的主旨报告

  家蚕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动物,桑树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谭所长首先阐述了茧丝绸产业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历史使命。在面临需求下降、市场萎缩、研发力量薄弱、技术陈旧、产品用途单一、规模受限等高质量发展瓶颈,高产高抗优质品种培育、高性价比人工饲料开发、蚕丝应用市场拓展延伸的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三方面的产业实际下,提出现代化蚕桑产业发展趋势及需求:种质资源特色化、蚕业生产智能化和蚕丝用途多样化。
  针对家蚕对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谭所长重点围绕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应用进行讲解。
  天然蛋白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电子电器、建筑建材、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医疗健康等领域。但天然蛋白材料的利用面临资源匮乏、产量稀少、表达困难的瓶颈,亟需新的技术突破。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是极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表达系统,可利用家蚕丝腺大量表达蜘蛛丝蛋白及其他天然丝蛋白,利用家蚕高效合成天然植物色素等。
  最后,谭所长以科学数据证明了遗传改良后的家蚕抗真菌等病原体侵染能力显著提升,并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和遗传调控,改变家蚕桑叶专食性、调控家蚕发育和性别、创制新型生物材料等,展现了新型家蚕素材的巨大应用前景。

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杭州海关技术中心二级研究员董锁拽作题为《中国高质量发展需求下的丝绸产业未来》的主旨报告

  中国高质量发展需求下如何开创丝绸产业未来,董研究员从丝绸产业的发展历程、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对丝绸产业的影响和丝绸(蚕桑)产业的未来思考等三个层面进行了主旨报告。
  董研究员以大量的中外历史史实论据,通过分析中国蚕丝产业的历史地位、中国蚕丝产业对世界丝绸贡献、欧洲丝绸的衰败、近代中国丝绸的兴旺发展等方面阐述了丝绸产业的发展历程。
  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如何对丝绸产业产生影响?董研究员从经济发展、政策路径等背景下阐述了种桑养蚕规模化、丝绸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种桑养蚕和丝绸工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蚕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丝绸文化和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初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等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产地转移的必然,形式变化的使然,产业细分的多样,雄蚕茧及类似高质量的蚕品质、鲜茧、饲料茧等并存的蚕桑多产业格局,以及带来品种的适应性更新:突破传统。
  最后,董研究员提出中国丝绸(蚕桑)产业的未来预测,包括高端化路线不可逆,提出价格的引领作用,价格将延后丝绸产业转移速度,而回归丝绸本身应用场景并符合生活质量需求;走出去路线不可逆;品牌与设计将成为主流;新型领域(工业、生命健康)研究与应用将逐步扩大;差异化个性化蚕品种需求扩大。

  专题报告上


江苏省蚕丝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寅初主持

江苏省蚕种所副所长秦鸿斌作题为《关于江苏蚕桑产业情况的汇报》的专题报告

  秦所长首先介绍了江苏省蚕桑生产发展情况:截止2023年底,全省桑园面积32万亩,涉及30多个县(市、区),蚕茧总产2.4万吨,蚕。年产蚕种40万张左右。全省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4个省辖市(盐城、南通、徐州、宿迁),6个重点县(东台、海安、射阳、如皋、睢宁、铜山)这6个县的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
  针对今年的江苏省春蚕生产,秦所长总结了春蚕生产较平稳,生产规模继续有所下降,除各地均有零星农药中毒外,总体呈“单产高、质量优、茧价好”态势的主要特点。
  围绕江苏蚕桑产业的发展特点,秦所长介绍:
  近年来,江苏省紧紧围绕 “现代精品蚕桑”产业定位,坚持“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大县联动、新型模式驱动、技术创新推动、典型示范促动”,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一)茧丝绸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
  (二)特色大县联动产业集群化建设全省逐步形成苏北优质蚕茧、苏中高档茧丝、苏南精品丝绸等多个蚕桑茧丝绸产业集群。
  (三)新型经营模式驱动产业高效发展。
  逐步形成三种形式的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模式(1)以海安市为代表的蚕业家庭农场模式(2)以射阳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模式(3)以东台市为代表的统一社会化服务模式。
  (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品种良种化、管桑轻简化、养蚕省力化、防治绿色化、利用多元化”。
  (五)典型培植促动产业整体发展,突出示范基地建设和注重蚕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六)典型培植促动产业全链发展。
  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江苏省蚕桑产业在发展空间、品种技术、产业融合等方面,还面临着来自政策、环境和技术等层面的一些困难和挑战。
  针对江苏省蚕桑产业发展,秦所长表示,江苏省将围绕“三稳三提”(即稳面积、稳发种、稳产量和提质量、提效益、提竞争力)的目标,通过树立大农业观,推进蚕桑生产规模化、省力化、融合化,特色化、绿色化、市场化“六化”同步,全面推进蚕桑茧丝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举措全力推进江苏现代精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何恩洁作题为《浙江省蚕业丝绸业情况》的专题报告

  他首先介绍了浙江省蚕桑生产情况:全省桑园面积23.7万亩,同比减7.1%。春蚕饲养量40.4万张,生产蚕茧1.5万吨,鲜茧产值7.9亿元,均创近五年来最高水平。预计全年生产蚕茧呈同比增10.2%,全省蚕茧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
  针对今年浙江省春期蚕桑生产,他总结了种业发展势头强劲、工厂化养蚕产能提升传统养殖增效明显的特点。
  围绕浙江省蚕桑工作的主要做法,他介绍:政策引领,推动产业;种业提升,推进蚕桑“芯片”做强做优;技术入户,保障春蚕安全生产;项目支撑,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其中嵊州陌桑高科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和农村传统养殖不断推进“机器换人”步伐为突出亮点;资源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同时,他还介绍了针对浙江省蚕桑中的主要问题,包括桑园面积连续下降,生产基础稳定面临考验;工厂化养蚕加快推进,蚕种供应和稳定桑叶原料供应基地等方面面临考验。
  对于下一步对策措施与建议,他提出:1.强化种业创新,扎实推进工厂化养蚕基地建设;2.强化指导服务,保障夏秋蚕生产安全;3.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养蚕保险与培育新型主体。4.强化多元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安徽省蚕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特色农业管理站汪剑霞一级主任科员作题为《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题报告

  她介绍了安徽省的蚕桑体制结构、技术支撑体系、产业布局(蚕桑主要分布为7个市、13个县)、生产特点、存在问题,其中重点介绍了今年上半年的安徽省蚕桑工作情况:
  截止2024年6月底,安徽全省桑园面积37.15万亩,同比减少5.33%,主要是去年秋季农药中毒以及土地政策影响,老桑园、低产零星桑园和果桑面积都相应有所减少。
  全省春季发蚕种16.54万张,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春蚕产茧量8468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今年春季气候适宜,蚕病和中毒事件减少,单产有所提高;春茧统茧均价同比增长9.6,上半年蚕茧资源紧缺,据有关部门预测,预计今年茧丝行情对于蚕桑特色产业,将处于较高水平运行,良好的形势,增强了蚕农信心,稳定了蚕桑产业发展。春蚕鲜茧产值同比增长8.05%,在桑园面积缩减的情况下,春蚕生产实现了提质增效。预计夏秋蚕发种为22.79万张,全年预计产茧量为2.01万吨。

湖北省蚕学会秘书长、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李勇副研究员作题为《湖北桑树产业发展现状与进展》的专题报告

  他围绕桑树产业发展现状、桑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桑树分子机制研究和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四方面展开报告。
  在国内桑树产业发展现状方面,他介绍,目前桑园总面积保持稳定,2023年19个省(市、自治区)的桑园总面积1182.7万亩,其中西南区域桑园面积最大达452.4万亩,华南次之为328.5万亩,西南和华南7省占调查总面积的66.1%。
  兼具生态经济效益优势的蚕用桑仍是主旋律。蚕丝生产仍是目前蚕桑产业的主要形态,总面积达950.8万亩,占调查总面积的84%。其中广西、云南蚕用桑占该区域桑园面积超过了90%。中东部传统产区桑园面积持续减少。
  “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理念继续推进,全国果桑、饲料桑、食用桑、生态桑等多元化利用桑树类型面积已达182.1万亩,占比16%。
  湖北桑树产业现状:2023年全省桑园面积36.1万亩,蚕茧产值9.97亿元,有三大蚕桑生产区,鄂东、鄂西北及鄂西南。其中蚕用桑面积31.5万亩,果桑4万亩,饲料桑(食用桑)6000亩。有2家蚕种场,年蚕种生能力30万张;缫丝企业2家,缫丝能力3.4万绪;丝绵被加工企业14家。
  其中,饲料桑品质控制方面,根据评价生产性能和品质的试验结果,围绕饲料桑栽培技术申请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饲料桑全程机械化栽培的方法,申报立项1项省地方标准“饲料桑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他又围绕桑树种质资源保存方面和桑树分子机制研究方面进行讲解。
  对于存在问题,他认为:非粮化政策一度程度影响产业规模,劳动力老龄化和短缺制约了产业发展,蚕桑基础条件薄弱,技术力量不足,财政支持不足,蚕桑发展政策乏力。
  最后,他建议: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产业融合;聚焦科技攻关;突出龙头带动。

河南省蚕业协会理事长、河南林业大学毕会涛教授作题为《河南蚕桑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的专题报告

  毕教授首先介绍了河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现有桑园20余万亩,主要分布在:洛阳市、平顶山市、信阳市、南阳市、濮阳市、郑州市、商丘市、三门峡市、开封市、驻马店市、周口市、许昌市、焦作市、新乡市的30余个县市,桑园类型主要为蚕用、果用、药食用等三大类。
  2.效益不高的桑园加速消失;效益好的桑园巩固提高,成为高质量桑园。
  3.蚕茧市场稳定,茧价稳步上升,养蚕收入显著提高气候适宜蚕桑生产;二是大力推广应用方格簇;多方合力,推动蚕桑产业发展。
  4.形成了政府组织、引导,协会技术培训,农民通过发展蚕桑增收脱贫致富的稳固产业。
  5.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带动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6.河南全省推广应用的桑品种是育711、农桑14、强桑1号,其中育711桑品种占80%以上,推广应用的蚕品种是华康2号、华康3号;其中华康3号这两年占80%以上。
  7.立桑为业,多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生产蚕茧通常有30%用于蚕丝被生产。同时,全省对桑叶茶、桑叶菜、桑叶饲料、利用桑枝条生产食用菌等方面的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全省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起了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毕教授总结了河南省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粮食安全背景下,严格控制在耕地栽桑,发展空间有限,制约蚕桑产业发展;针对蚕业政策少。
  2、技术和人才缺乏,蚕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3、自然灾害、农药中毒等抗风险能力较弱,不能饲养高产优质蚕品种;果桑菌核病2024年发生严重。
  4、产业化开发水平低,产品品牌影响力缺乏,市场销售不畅等方面。
  最后,毕教授提出: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核心,稳定现有桑园面积;加强科技投入及人才培养,提产增收新质生产力,赋能蚕桑生产、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尽快培育技术人才,加强科技培训,普及、提高蚕农技术水平等河南省蚕桑产业发展思路。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工厂化养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周文林作题为《优质高效系列家蚕新品种的育成与应用》的专题报告

  周博士首先介绍了学科团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领域下蚕种质创新与性别控制育种和工厂化养蚕的两级学科建设体系。
  主要项目组成:
  1.国家蚕桑产业技术岗位科学家;
  2.浙江省“十四五”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3.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
  蚕品种主要组成:
  1.雄蚕品种秋·华×平30:入选2024年度农业主导品种,为发布以来入选的首个蚕品种;“十三五”在浙江淳安、四川绵阳、四川宜宾、山东莒县、云南保山等地推广雄蚕品种51.21万张,较“十二五”增加78%;雄蚕品种“秋·华×平30”以知识产权与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浙江凯喜雅蚕桑研究院有限公司”,加强雄蚕全产业链建设。主要质量指标与经济效益明显。
  2.雄蚕新品种华·湖×平30:在现行主推雄蚕品种“秋·华×平30”基础上导入抗病血统育成。
  3.抗病低制种成本雄蚕品种“浙凤3号”:利用抗病雌蚕无性克隆系(中系)与平衡致死系(日系)杂交育成。
  4.四元限性斑纹抗病蚕品种“农科5号”:2023年被列入浙江省主导品种。其健蛹率提高明显,茧形大、产量高,张种产茧量、张种产值高;解舒丝长、净度、鲜毛茧出丝率、茧丝纤度等指标好。
  5.四元限性斑纹抗病蚕品种“明湖×春江”:利用限性斑纹与多元杂交技术,在“明·丰×春·玉”基础上,通过导入抗血液型脓病基因育成。该品种强健好养;张种产量高;繁育系数高,提高蚕种生产效率,降低蚕种生产成本。
  6.工厂化养蚕专用蚕品种“中2016×日2016”:育成第1对适合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专用蚕品种,2023年饲养量达浙江省蚕种总推广量的68.64%。
  7.工厂化养蚕专用蚕品种“中2020×日2020”:2024年5月,第2对全龄人工饲料育蚕品种。特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BmNPV抗性强,茧形较大,茧丝长,解舒好,净度优。
  8.小蚕人工饲料育蚕品种“中2018X日2018”
  2016年秋开始至2024年春,浙江省第1对小蚕人工饲料育蚕品种相应的母种进行人工饲料选育了16代,并已完成相关审定要求的全部试验程序。

  专题报告下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工厂化养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周文林主持

安徽省蚕学会副理事长、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副所长汪泰初研究员作题为《特色农业 共谋发展》的专题报告

  首先他阐述了安徽省包括蚕桑、食用菌、中药材和蜜蜂业在内的特色农业分别面临的产业问题和发展方向。
  针对蚕桑业在多抗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工厂化技术的应用、数字智能装备在生产上的研发应用和桑园农药污染等方面存在的产业问题,他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战略,要做好蚕桑+文章,在蚕桑现代装备、蛋白产业、功能饲料、蚕丝材料等方面,系统推进开发创新。重点在蚕桑产业的全产业链开发、全产物利用以及全方面功能挖掘等方面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
  其后,他阐述了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工作:1.编制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度项目实施方案、年度体系总结,组织编写了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度发展报告;2定期召开会议、推进各项工作开展;3.争取相关资源为体系所用,为产业服务。并介绍了在四新成果及其示范推广情况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若干举措。特别近年来针对蚕桑生产中的寒潮天气、农业飞防导致的家蚕农药中毒事件、遭遇长时间强降水等若干应急事件处置上,保障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实现粮桑和谐共赢发展局面,效果明显。
  他表示,下一步工作将围绕:持续建立种质资源圃;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健全农产品生产追溯信息管理;加强特色产业高效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加强岗位专家和各试验站、示范基地的对接,加强科技服务;加强科普教育,主流媒体宣传;深度挖掘蚕桑等活性成分功能研究等重点方面展开工作。

射阳桑乐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兆珅作题为《江苏蚕丝农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实践——以射阳“桑乐田园”为例》的专题报告

  他介绍,桑乐田园位于“华夏蚕杂第一村”特庸镇王村境内,交通便利且周边客源市场丰富。该项目由射阳县农水集团投资,规划面积约12500亩,核心区2300亩,已建成蚕桑文化园、丝路小火车等热门旅游节点及茧爱民宿等服务设施,是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健康养生、研学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农旅园区,也是射阳农水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蚕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作为盐城市首家蚕桑主题文化园,举办的果桑采摘、桑食宴等活动吸引超15万游客。近年来通过理念和品牌创新推动桑蚕茧绸技术升级,其实现产业“三变革”,提高了养蚕效率和效益,被评为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和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桑乐田园诚挚邀请各界莅临参观指导。

重庆知天而作农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蓝长斌高级工程师作题为《发展智慧蚕桑 助力乡村振兴》的专题报告

  他从传统养蚕痛点出发,提出了利用家蚕养殖智能技术实现智慧桑蚕的理念。
  他介绍说,重庆知天而作是一家具有国资背景,致力于桑蚕全产业链智能化设备研发制造和大数据平台研发的公司。公司作为“智慧养蚕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可以实现4大输出:第一、标准制订和品牌输出;第二、工厂化养蚕技术输出;第三、全龄智慧养蚕设备成套系统技术输出;第四、工厂化养蚕规划设计。
  同时他围绕在安徽、四川、广西、陕西、新疆等多个地区、适应于桑蚕生长的不同周期和不同用途的智慧化养蚕工厂(车间)的多个案例进行了分享。

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员耿奇作题为《传承弘扬丝绸文化 坚定产业文化自信—— 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发展模式探讨》的专题报告

  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以江南丝绸文化为主题的非国有博物馆。
  耿馆长介绍,本馆的办馆初衷是以丝绸的全学产业链优势为依托,以七千年的丝绸文化为主题,以江南生活方式为语境,打造面向全社会的展示、收藏、保护、研究、教育的丝绸文化体验中心、织造技艺保护中心、产业生态示范中心和丝绸文创开发中心。
  2024年8月,南京江南丝绸文化牌物馆成为全国首个由丝绸企业举办的国家二级博物馆,成为江苏省首批获得国家等级评定的非国有博物馆。
  耿馆长同时分享了博物馆在丝绸纹样数字化和数字创意活动、文物修复与传承、跨界融合与合作、社会教育与品牌活动以及云锦数字化保护等全生态链的工作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耿馆长最后生动地以案例提出,丝路精神 中国智慧;江南文化 衣被天下;消费热点 文化赋能;千丝万缕 多元平台。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魏佳作题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桑亚种关键致病基因挖掘与鉴定》的专题报告

  桑疫病是桑树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危害大,致病菌众多。致病菌:丁香假单孢菌、克雷伯氏菌、沙雷氏菌、肠杆菌、柠檬酸杆菌、鞘脂杆菌、果胶杆菌等(浙江、四川II、安徽)。
  他介绍了柯赫氏法则验证果胶杆菌确实为桑疫病致病菌之一。致病果胶杆菌属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命名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桑亚种。他介绍了致病关键基因Man的鉴定及功能以及致病关键效应因子gene2170的鉴定及功能。

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杨良农艺师作题为《基于成像光谱技术的桑螟虫害快速诊断初步研究》的专题报告

  传统目测法无法精确和定量化评估桑螟虫的为害严重程度。杨农艺师介绍了桑螟虫的快速精确监测提供的技术支持:初步探究了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无人机模拟平台进行桑螟虫害的快速诊断可行性;
  使用SAM算法对无人机模拟平台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可以实现桑螟的快速自动识别:高光谱成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桑螟虫害的分类模型,最优模型预测集正确率高达97.3%,变量个数仅为9个。
  这是首次利用无人机模拟平台进行的低空遥感桑螟虫害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多光谱成像低空遥感有望替代传统人工虫害检测,实现桑园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下一步工作计划,他介绍存在问题:桑螟卷叶,导致数据获取困难;数据样本量较小,传感器设备成本高昂;低成本传感器设备联合开发;考虑光、温、湿等因素影响,不断优化预测模型;数据库构建和实际应用研究。

安徽鑫缘天柱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张林春董事长作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报告

  他主要介绍了安徽鑫缘天柱公司助推潜山蚕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栽桑养蚕是潜山的传统产业且受到严峻挑战的产业。鑫缘公司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品种创新等举措,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省力化,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10年来,潜山市新增桑园1.5万亩,新建蚕室和养蚕大棚9.6万平方米,老桑园更新2万亩,同时,鑫缘公司大力支持蚕业合作社和养蚕大户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和省力化建设,多举措调动蚕农积极性,蚕茧茧质各项指标大幅提升,高品质产品白厂丝60%畅销欧洲。
  2、探索全龄智能工厂化饲料养蚕模式。
  鑫缘与槎水镇政府合作共建全龄智能工厂化饲料养蚕项目。项目已获得初步成功,今年4月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已开始动工。极大地提高蚕茧供应量和经营规模,也较大幅度地增加蚕农收益,助力乡村振兴。
  在发展方向上,张董结合模式的特点和优势表示,鑫缘公司将重点从潜山目前蚕桑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饲料小蚕适龄转桑育的新模式。

  大会小结

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安徽省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颖高工作会议总结

  他表示以长三角蚕桑丝绸经济生产力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长三角蚕业丝绸科技论坛暨安徽省蚕学会大会,经过一天紧张的议程顺利结束。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贯彻落实2023年11月30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召开长三角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实地考察和会议交流报告等程序取得圆满成功。
  他首先谈到收获,一是首次长三角一市三省的成功团聚,第二,邀请了湖北河南省蚕学会和产业协会以及重庆的同仁以及杭州市丝绸协会参与到我们的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交流热度。
  第三,这次会议收到论文篇数显著,水平较高,覆盖面广。
  第四,也是我们连续三届在我们省的举办,非常感谢江浙等老大哥的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生产力,推动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永恒的主题和重要的使命。
  接着讲到感受。第一要紧抓机遇,第二要科技赋能,第三要加强合作,继续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聚集智慧,加强区域性的合作,赋能新产业,推动长三角产业丝绸创新合作发展协议的落实落细和进一步的深入。
  最后他感谢各省市、各层面、各个方方面面的代表的大力支持。

  消息来源: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9号中服大厦 邮政编码:100020
电 话:0010-65839154、65839153
网 址:HTTP://WWW.SILK-E.ORG.CN 电子信箱:zgscxh886@sohu.com
京ICP备1300903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28号
2001-2022 Silk-e.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 by Development & Technolo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