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协会概况 会员中心 行业资讯 行业统计 高档丝绸标志 团体标准 党建专栏 活动专题 联系方式
行业资讯
 
 
QQ截图20180411135155.jpg   中国丝绸协会领导
唐琳.jpg   唐琳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派驻董事
QQ截图20180411135155.jpg   【以下副会长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马挺春2.jpg   马挺春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品德-19630524.jpg   马品德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董事长
王正喜.jpg   王正喜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丝绸协会会长
王春花.jpg   王春花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江苏华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晓辉.jpg   王晓辉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重庆宏美达欣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文.jpg   叶文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杭州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杭州经纬天地创意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立.png   朱立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中国中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文全.jpg   刘文全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关天计.jpg   关天计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山丝绸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安霞.jpg   安霞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莒县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欣.jpg   李欣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中国丝绸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晓莹.jpg   李晓莹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广东省茧丝绸行业协会会长
杨伟—苏州丝绸行业协会会长、江苏省丝绸行业协会副会长.jpg   杨伟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丝绸进出口公司董事长
吴金良.jpg   吴金良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朗瑞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吴金苗.jpg   吴金苗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安徽联丰制丝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安徽省茧丝绸行业协会会长
吴建 华.jpg   吴建华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克勤.jpg   张克勤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教授,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院长
张国强.jpg   张国强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金珍 (2).jpg   张金珍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陈鲁.jpg   陈鲁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邵燕芬.jpg   邵燕芬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林平.jpg   林平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宁南县南丝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金耀.jpg   金耀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文峰.jpg   周文峰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金富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嘉欣丝绸 周国建.JPG   周国建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兴海.png   赵兴海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辽宁柞蚕丝绸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辽宁省茧丝绸行业协会会长
祝正献.jpg   祝正献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浙江米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保山凯喜雅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丝绸之路凌兰芳照片(2寸).jpg   凌兰芳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屠红燕2寸照.jpg   屠红燕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程明.jpg   程明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332117366534750620 (1).jpg   储呈平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赖以军.jpg   赖以军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广西农投桂合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
QQ截图20180411135155.jpg   【中国丝绸协会新闻发言人】
钱有清.jpg   钱有清
中国丝绸协会党支部书记、监事长
 
 
 
 
所在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湖南:蚕宝宝住温室,机器人当“蚕娘”——看传统蚕桑产业如何“破茧重生”

3月28日,位于浏阳经开区的雅士林茧丝生物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采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浏阳经开区抢抓“东蚕西进”良机,引来浙商创办雅士林茧丝生物公司,建立现代化的养蚕工厂,打造千亿蚕桑丝绸产业。
  3月28日,记者跟随省蚕科所专家李一平来到雅士林公司,见识了传统蚕桑产业“破茧重生”,智慧养蚕开启新模式。

  场景一:蚕宝宝吃“营养餐”
  几千年来,栽桑养蚕天经地义。在雅士林公司,这里的蚕宝宝吃的却是“营养餐”。
  进入厂区,3个巨大的圆筒仓高高耸立,分外抢眼。工作人员告诉记者,3个圆筒仓分别装着豆粕、玉米、干桑叶等原料,用管道连通一旁的加工车间,每天为蚕宝宝加工“营养餐”。
  走进加工车间,犹如进入“中央厨房”:豆粕、玉米、干桑叶等原材料经粉碎、称重、配比,加水搅拌均匀,蒸煮1小时左右,外表变得像泥巴一样,成为蚕宝宝的“营养餐”。
  “根据蚕宝宝的食量,每天早晚制作‘营养餐’,吃多少加工多少,确保顿顿新鲜。”工作人员按一下按钮,自动传送带把一盘盘“营养餐”送到蚕宝宝的房间,供它们大快朵颐。
  每天早上7时30分至8时,下午5时30分至6时,是蚕宝宝的进食时间。管理员介绍,最多的时候,蚕宝宝一天吃掉3000吨饲料。
  “一天消化3000吨饲料,这些蚕宝宝的‘胃口’得有多好?”记者吃了一惊。
  李一平解释,这种专吃饲料的蚕宝宝,是雅士林公司和山东农业大学精心选育出来的,吃得多、长得快,吐丝也更长,蚕茧品质更好,这就是农业“芯片”的力量。
  为确保“芯片”的迭代优势,雅士林公司已与省蚕科所开展“产研合作”,选育性能更好的蚕种。

  场景二:机器人替代“蚕娘”
  过去,农家妇女采桑养蚕,被称为“蚕娘”。在雅士林公司,除了管理岗位是人工,“蚕娘”干的活都交给了机器人。
  “公司的蚕房占地60亩、4层楼。”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从专用通道走近蚕房。
  蚕宝宝生活的房间要求是无菌环境。记者隔着透明的玻璃看到,30层堆垛的白色塑料筐,紧挨着排列在蚕房内,这就是蚕宝宝居住的“公寓楼”。
  蚕房内的地板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二维码,智能机器人根据二维码导航,来回穿梭忙碌。
  只见机器人把微缩版的养蚕“公寓”从一个个网格中搬出,层层铺开,像流水线一样投料喂食;一只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趴着进食,半个小时就餐完毕。机器人又层层码好,按原来顺序搬入固定的网格中。
  “在整个厂房内,智能机器人根据二维码导航,实现精准搬运。”管理人员介绍,蚕房占地60亩,采用叠放饲养筐模式,养蚕密度达到每平方米3000头,相当于传统人工养蚕的5倍。
  按照流程,从饲料加工,到蚕的全龄喂养,再到自动除蚕沙等环节,均是通过智能机器人来完成。
  工厂化养蚕,机器人替代“蚕娘”,让蚕农告别了苦与累,劳动力成本节约80%左右。

  场景三:蚕茧产量提高千倍
  种桑养蚕,多数蚕农都养春蚕、夏蚕、秋蚕。最好的年成,可多养一季晚秋蚕。
  在雅士林公司,工厂化养蚕,蚕房“四季如春”,人工饲料全年无忧,蚕宝宝的生长不再受口粮和气候限制,一年可养10至12批。
  传统养蚕,温度、湿度的控制尤为重要。如果蚕房温度过高,一般采用在地面或空中洒水来降温。温度过低则通过煤炉、柴火等人工加温。这些方法,往往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雅士林养蚕工厂,安装了新一代智能装置,中央空调系统、负压新风系统成为蚕房的标配。在蚕桑大数据管理总控平台,操作员点开大屏幕,温度、湿度、气流等情况尽收眼底。
  显示屏上,有空调、加热、补湿、除湿、换气、匀风、消毒等项目。一旦监控指标不正常,显示红色报警。管理员即根据设定的参数,在电脑上一键操作调控到位。
  不同蚕龄对环境要求不同,不同房间内设定的温度和湿度也不同。工作人员介绍,在最舒适的环境下,让蚕宝宝不受外界打扰,吃好睡好,产了卵之后无需越冬,马上进入“下一个春天”,一年内可养蚕10到12批。
  李一平测算,传统桑叶养蚕一年算3批,一层楼房搭起3层蚕架,按80%的使用面积,每平方米可养600头。标准的工厂化养蚕,一年出12批,4层楼房每层可搭30层的蚕筐,使用面积100%,每平方米可养3000头。
  如此一算,单位土地面积蚕茧产量可提高1000倍。
  雅士林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总投资70亿元,一号养蚕厂房一期已投产。今年可生产蚕茧1.5万吨,产值接近10亿元。
  3年后项目全面投产,每年可产蚕茧50万吨,产值超300亿元,并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周边,打造蚕桑丝绸全产业链,培育千亿产业集群。
  “50万吨蚕茧,比当前国内蚕茧产量第一的广西总产量还要多。”雅士林公司技术总监袁胜逸满怀信心地说,湖南雅士林公司蚕茧产能达50万吨之后,可实现“新丝绸之路,从长沙出发”的目标。

  消息来源:湖南日报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9号中服大厦 邮政编码:100020
电 话:0010-65839154、65839153
网 址:HTTP://WWW.SILK-E.ORG.CN 电子信箱:zgscxh886@sohu.com
京ICP备1300903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28号
2001-2022 Silk-e.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 by Development & Technolo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