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春蚕生产备养工作已经开始,春季蚕种生产占全年的七成左右,任务重压力大。为夺取春蚕丰收,提高蚕种产质量,保障用种安全,现对春季蚕种生产提出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一、桑园管理
(一)桑园施肥。施好春肥,每亩施专用复合肥50公斤、尿素20公斤。2龄进行叶面施肥,喷施浓度0.3%左右磷酸二氢钾2次,间隔时间一星期,宜在上午露水初干或傍晚进行。
(二)桑园培护
1、除草。随着气温回升,杂草旺盛生长,与桑树争夺水分与养分,应除尽桑园内杂草。尽量不用除草剂,避免土质下降。
2、摘芯。及时进行摘芯,一般在壮蚕用桑前10~15天摘去一芯一叶,以促进桑叶成熟一致,提高叶质。
3、应协调好桑田周边种植结构,尽量不要种植开花植物,以防止菜粉蝶交叉感染而导致蚕微粒子病的发生。
(三)病虫防治
1、病虫测报。加强对桑树病虫害调查,摸清病虫害发生规律,做到精准防治。今年早春气温偏高,虫情已有发生,应及时做好防控。
2、病虫防治。桑虱发生的田块,发生量小的,桑树发芽前可采用人工抹杀。对桑尺蠖、桑毛虫等幼虫进行捕捉。发现桑天牛蛀孔、野蚕等虫卵块进行毒杀和刮除。发生桑白蚧、膏药病的桑树先人工刮除其保护层再用20%石灰浆涂抹,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发现田间萎缩病株应及时挖除。
药剂防治病虫害,应选用桑园专用药,根据主要防治对象、药剂残效期和用叶先后进行划片治虫,确保蚕作安全。
二、原蚕饲育
(一)收蚁时间。以当季桑芽发育情况为主,结合本地历年情况、当季气象预报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力求在原蚕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充足的适龄适熟叶。
(二)饲育环境。蚕的生长发育,茧丝质量好坏和产卵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应保证合理温、湿、气、光。稚蚕期温度以26~30℃为宜,定期换气;壮蚕期温度以22~28℃为宜,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三)良桑饱食。使用优质适熟叶。适当提前使用三眼叶(二龄饷食后使用)对充实卵质、增加卵量有一定的作用。做好桑叶“采、运、贮、消”工作,尽可能做到随采、随消、随吃。湿叶应晾干后给桑。做好叶蚕平衡工作。
(四)稀放畅养。量化各龄蚕饲育密度,五龄期定匾(定面积)、定头数饲养,做到稀放饱食。
(五)严格“选蚕”。要根据饲养蚁量,定量淘汰各龄迟眠蚕、弱小蚕,提高整批蚕匀整度。在大蚕期体色转青后和上簇前,集中安排人员进行逐匾普查,淘汰不符合品种性状的个体。一般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全龄淘汰不低于8%、6%、3%。
三、防病消毒
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病消毒方针,预防和控制蚕病的发生。
(一)环境消毒。蚕期前对蚕室、蚕具、贮桑室、簇室、晒场、下水道及公共场所等养蚕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清洗消毒。蚕期中生产区、用具、蚕室周边环境消毒制度化,做到定人、定时、定量,防止蚕病的发生和蔓延。蚕期后做好回山消毒,杜绝交叉感染。
(二)蚕座消毒。蚕座消毒要标准化、常态化。经常观察蚕座,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蚕期坚持用新鲜石灰粉、漂白粉防僵粉对蚕座消毒,保持蚕座干燥。
(三)桑叶消毒。在做好桑田治虫及保持大环境清洁卫生的前提下,把桑叶消毒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雨后桑叶消毒应正常进行,不能松懈。
1、浸渍消毒。将采下的桑叶浸渍在浓度0.2~0.3%的漂白粉液里,时间8~1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晾干后使用。
2、树上喷消。用配制好的浓度为0.2%左右的漂白粉液,直接喷洒在田间桑叶上。该方法适宜在大蚕期用叶量大时使用。喷药液量要大,一般每亩药量不少于400公斤,确保桑叶正反面喷到、喷透。
3、密切关注菜粉蝶发生情况,如遇菜粉蝶发生时期与大蚕期重合,则更要加强对桑叶的消毒工作,保证消毒质量。
(四)预知检查。对原种收蚁后的卵壳、残蚁、残卵作微粒子病补正检查。加强对迟眠蚕、弱小蚕、簇毙蚕、蛹、蛾等检查,及时淘汰检出的“有毒”样本所对应的蚕或蚕种,以免影响“大批”质量。
(五)控制蚕病污染源。把蚕沙、迟眠蚕、弱小蚕、病毙蚕、蛹壳、废蛾以及养蚕废弃物等集中堆埋或作堆肥发酵,以消灭残留病原。
四、种茧管理
(一)蔟中管理。坚持适熟稀放原则。上簇初期以25℃保护为宜,待茧壳形成后降到24℃保护。保证上簇环境干燥,温度适宜,光线均匀昏暗,蔟室通风透气,保持空气新鲜。
(二)保护环境。种茧保护温度以23~25℃为范围,应避免接触26.7℃以上的高温或22℃以下的低温,并要防止温度急变。干湿差以2~3℃为适当。保持昼明夜暗规律,空气新鲜。
(三)发育调节。抓住上簇后至复眼着色前关键时期,对照发育进度表,进行调节以达到对交批同时羽化,雌雄发蛾比例平衡。
(四)种茧调查。种茧调查是一项反映该批种茧品质,衡量是否可以制种的重要工作。通过调查后,要进行种茧选择,淘汰不良茧和不符合该品种固有性状的蚕茧,以提高种茧质量,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原原种、原种区选不低于20%、3%;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个体选不低于25%、20%、3%。淘汰调查不合格批次。
(五)雌雄蛹鉴别。高度重视鉴、复蛹工作,规范操作要求。“复鉴”工作应有专人负责并有记录,记录项目包括批次、品种、时间、地点、饲养人员,“鉴蛹”结果是否合格等信息,相关人员签名确认。
五、发蛾制种
(一)制种技术。感光发蛾、交配、理对、拆对、投蛾、产卵时间等严格执行规范要求,避免为了省工省力,而违背蚕正常发育规律。制种时防止工作人员无意携带不同品种蛾子。
(二)选蛾。应指定专人负责选蛾,淘汰苗末蛾,体节过长、过于肥大、翅肢畸形、腹部裸露呈病态等不良蛾。
(三)产卵时间。从投蛾到袋蛾时间,一般掌握在春用种12小时,秋用种10小时,即浸种8小时。
(四)雄蛾管理。雄蛾冷藏库要有专人负责管理。雄蛾入库、出库,要填写品种、批次、数量、时间,相关人员签名确认,以防品种混杂。
(五)袋蛾管理。母蛾检验是蚕种质量把关的重要环节,各场应有专人负责袋蛾。当天制种当天袋蛾,确保蚕种与蛾盒对应,蛾盒样本量与蚕种数量对应。妥善保管蛾盒,须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场所,防止霉变、虫蛀、鼠害和遗失。母蛾样本及时检验。
六、生产档案
详细记载桑田管理,蚕发育及气候变化等情况。收蚁报表、种茧报表、生产报表、检验报表和冷库报表等应前后一致对应,填报内容真实全面,确保蚕种质量可溯源。
七、安全生产
(一)防农药中毒。桑园周边的农田、蔬菜、林业治虫等会对桑叶造成污染,蚕中毒时有发生。应协调处理好外围农田用药,对用叶田块提前进行生物试验,尽可能不用农田周边及桑树下部桑叶。
(二)防环境污染。应对桑园和蚕室附近的工业生产情况进行认真排查,提前做好协调工作,防止工业污染对蚕种生产造成危害。
(三)防极端气候。近年来,极端气候呈现常态化趋势,如晚霜、持续高温多湿、低温多雨、长期阴雨、长期干旱等,特别今年早春气温偏高,更应注意后期晚霜危害。应关注当地气象情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消息来源:江苏省蚕种所 苏蚕[2021]10号 2021年3月10日